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周刊丨琼岛名木:伯乐树 “植物中的龙凤”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1-02-01 11:18:01

image.png

2021年2月1日《海南日报》B03版版面图↑

据海南日报报道|记者王迎春

“伯乐不常有”的道理,世人皆知,但鲜少人知晓的是,在植物界中被唤做“伯乐树”的这一树种也十分稀少,甚至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

光是听到伯乐树的名字,就会让人对此充满了期待。虽然都十分珍稀和可贵,但伯乐和伯乐树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伯乐树.jpg

伯乐树。符才会 摄

伯乐树名字的来历要追溯到百年之前:19世纪末,英国外交官奥古斯汀·亨利在中国云南红河州的蒙自一带采集植物标本时将伯乐树的花带回了英国;1901年由英国植物学家威廉·博廷·赫姆斯利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种,并命名为Bretschneidera sinensis。其中种加词sinensis就是中国的意思,表明伯乐树是中国特有树种,而伯乐树其实是由它的拉丁名中的Bretschneidera音译而来。

目前,伯乐树科只有伯乐树一个种。作为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伯乐树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并被国家列为—级保护植物。

好看的“皮囊”

不仅是珍贵程度,伯乐树好看的“皮囊”同样配得上人们的期许。伯乐树高可达20米,树干通直挺拔,被光滑的褐色树皮包裹着,塔形的树冠高悬林中,冠大荫浓。

每年的4月至5月是伯乐树的花期,也是伯乐树的“颜值巅峰”。此时正值缤纷的初夏,一簇簇粉色的伯乐花像是镶嵌在了翠色欲滴的林海中。大型的阔匙形花瓣内面有红色纵条纹,顶端浑圆。远看满树的粉红,宛若云蒸霞蔚之景。凑近观察会发现,伯乐花的花萼形似倒吊的钟,又有桃花般粉嫩娇艳的花色,因此伯乐树又被称为钟萼木或山桃花。

待到秋季果实成熟之时,在茂密浓郁的羽状复叶的衬托下,伯乐树的果实犹如一颗颗红色的小仙桃坠满枝头,十分耀眼,颇为喜庆。伯乐树的花和果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园林观赏和绿化造林树种。

华而有实

伯乐树为中性偏阳树种,常散生于湿润的沟谷坡地或溪旁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主根直伸,侧根发达,深根性树种的特性使得伯乐树抗风力较强。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温。

伯乐树开花。 卢刚 摄.jpg

伯乐树开花。 卢刚 摄

伯乐树不仅生长速度缓慢,而且还有个非常奇特的特性,种子要在林下的树叶中覆盖一年后才能萌芽,苗期又无法长出发达的根系。

这样的根系肉质,没有根毛,却又极为娇贵,对水分要求极高,所以伯乐树种子发芽率低而其幼苗死亡率极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因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结实变少,天然更新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海南的伯乐树仅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且数量较少。

除了观赏价值,伯乐树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夏秋季节收集伯乐树的树皮,捣烂外敷可用于治疗筋骨痛。此外,伯乐树材质优良,硬度适中,不容易翘裂和变形,纹理直而美观,是制作高级家具、装饰板和工艺品的上等木材。

古老的孑遗植物年深岁久,这份差点消逝的美丽也曾在濒临灭绝时自救。在极其干旱的年份,很多植物都因缺水而枯萎死亡,但善于应变的伯乐树却将全身的气孔都关闭,防止水分从叶片蒸腾消失以抵御干旱。

原标题:

伯乐树 “植物中的龙凤”

新华社 分割线.jpg

琼岛名木|海南粗榧:内外兼修气质飘逸

据海南日报报道|记者王迎春

如果把艳丽作为伯乐树的形容词,那么海南粗榧的“树相”用俊秀来形容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俊秀外形

海南粗榧别名红壳松,是三尖杉科、三尖杉属乔木,高可达20米。柱状的树干高耸挺拔,光滑的树皮上常有薄片状脱落。硕大的树冠枝叶茂密,翠色欲滴。整个树形干净利落又兼具飘逸洒脱的气质,宛若书法的行笔美。

海南粗榧的叶子。(资料图片).jpg

海南粗榧的叶子。(资料图片)

扁平的条形叶片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紧密地排成两列,呈螺旋状着生在小枝上,叶片的背面还有两条白色气孔带。

海南粗榧每年3月-4月开花,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雄花和雌花皆聚生成圆球状,生于叶腋。9月-10月种实成熟,海南粗榧的种实为核果,微扁的种实集聚在叶片附近,或是垂挂在枝头,其卵状椭圆形的外形有些像橄榄的形态,甚是可爱。

和成熟前绿色的假种皮不同,成熟以后的种实变成了红色。这与红枣难辨真伪的外形让海南粗榧的种实看上去十分诱人,因此也容易遭到各类动物侵食。海南粗榧的种子含油率28%-32%,油可食用,也可用于制肥皂等工业用油。海南粗榧也因木材结构细密,材质轻软,切面光滑,材色清淡柔和,被作为建筑、家具、装饰的上等用材。

抗癌先锋

海南粗榧在海南岛的昌江、白沙、乐东、保亭、陵水、琼中、五指山等地都有分布。常散生于海拔700米—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区的沟谷、溪涧旁或山坡,分布区气候特点为多云雾。就是在这种酷似仙居的生长环境下,海南粗榧吸取天地之精华,成为了大自然赠与人类宝贵的特效奇药。

海南粗榧。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jpg

海南粗榧。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野生植物抗癌药物提取筛选的研究。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87医院等单位联合研究发现:海南粗榧中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这两种成分具有良好的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产于海南的海南粗榧,药效比云南产的效果好很多。这项研究成果于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海南粗榧树体内天然合成的酯类生物碱含有种类最多,共有11种,尤其是国内外报道中对动物和临床有显著抑瘤作用的4种酯碱在海南粗榧中含量最高,对各类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癌有特殊疗效。海南粗榧树皮、树干、枝叶和种子中都能提取药物成分。

令人唏嘘的是,一举成名的海南粗榧也因此“惹祸上身”。作为三尖杉科植物中分布最南的树种,海南粗榧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要求阴凉湿润、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并且生长缓慢。不合理的人为采伐加上生境破坏,导致被采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更新和恢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珍稀植物红皮书》中,海南粗榧被列为濒危级珍稀植物。

原标题:

海南粗榧 内外兼修气质飘逸

自宣尾.jpg

值班主任:张杰

值班总监:袁锋

责任编辑: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