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首例胸主动脉“烟囱”技术在省肿瘤医院成功实施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0-10-10 11:53:03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通讯员梁山 王志恒 文/图

“感谢牛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0月9日,病愈出院的陶先生,拉着海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牛惠敏教授的手,一再表达感激之情。

63岁的陶先生,因胸主动脉溃疡出现巨大血管瘤,生命危在旦夕。牛惠敏运用先进但极其复杂的微创“烟囱”技术,成功“排险”,让陶先生“捡”回一命。这是海南成功实施的首例胸主动脉“烟囱”微创治疗技术。

治疗.jpg

意外发现巨大血管瘤

生命随时有危险

陶先生家住海口,因为腹部不适,10月1日到海南省肿瘤医院做检查,结果意外发现胸主动脉上,有一个鸡蛋大小肿瘤,随时都有破裂危险。肿瘤靠近心脏部位,一旦破裂,根本来不及抢救,死亡风险极高。

接诊医生不敢怠慢,赶紧邀请专家紧急会诊。正在家休息的牛惠敏当即来到医院,仔细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血管瘤。牛惠敏建议赶紧住院做进一步检查。

经多层螺旋CT检查,最后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溃疡引发的血管瘤。血管瘤的表层,因动脉血管高压作用,像吹大的气球一样,呈透明状。加上陶先生患有高血压,风险更大。牛惠敏赶紧采取应急措施,一是让陶先生卧床休息,二是通过药物作用,将陶先生的血压降到正常值之下,确保患者安全。

“烟囱”微创技术

破解治疗难题

牛惠敏介绍,胸动脉血管瘤一般采用放置支架办法,进行腔内隔绝治疗。但陶先生情况异常复杂,血管病变处于心脏主动脉弓部位置,另一侧有3条供应脑部的支动脉血管,因此,一般只能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多。杂交手术要分两次进行,患者经历两次痛苦,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同样高。”牛惠敏介绍:“目前最先进、安全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就是‘烟囱’技术。”

完成“烟囱”技术,需要熟练掌握“球囊成型术、股动脉穿刺、颈动脉穿刺、肱动脉穿刺”等8项介入技术,操作难度极高。牛惠敏是我国较早从事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积累了30多年、3万多例介入手术治疗的经验,是行内知名“大咖”。

为确保手术安全,牛惠敏启动了MDT(多学科会诊),组织治疗团队重建了病变部位三维影像模型,为陶先生量身订制了特形支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10月4日一早,陶先生被推进手术室。

因为支架要临时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管,手术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否则就会造成因大脑缺氧引发的并发症,后果极其严重。

为保证手术万无一失,牛惠敏从患者左肱动脉、右肱动脉、左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股动脉建立了6条微创手术备用通道。人体的血管弯弯曲曲,纤细的专用导丝,长的有3米多,要沿着血管准确贯穿,不能有丝毫闪失,难度可想之大。

一切准备就序后,牛惠敏快速准确地放置了主动脉支架。随后,通过提前架设好的备用通道,从左右两侧颈动脉打穿被临时封堵住的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管,同时从左右两侧手臂放入支架,仅用22分钟,快速完成了“烟囱”技术的搭建。

术后,陶先生身体恢复正常。

牛惠敏介绍,“烟囱”技术的好处是手术微创化,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同时可极大缩短手术时间、无需输血、无需深低温停循环。因而,大大降低了术后大出血和脑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缩短了手术住院日、降低了治疗费用,尤其对高龄和身体状态较差的患者,更为有利。

患者交待“后事”

准备出岛求医

陶先生治疗还有个“插曲”。

陶先生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父母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受父辈影响,家中兄弟姐妹多人在全国各大医院当医生。

陶先生知道自己病情复杂和危险,担心海南治不好,一面要家人联系岛外好的治疗医院,一面写好遗书,召集老伴、孩子交代“后事”,准备出岛治疗。

家人看了陶先生诊断结果,纷纷建议他赶紧治疗“一下都不要耽误”,一边帮他打听治疗“高手”。最后家人告诉他,海南有个叫牛惠敏的教授,非常有经验,在圈内非常有名气。因出岛治疗路途有风险,纷纷要他就地找牛教授治疗。

因为被突然发生的病情吓到了,陶先生和老伴没有把会诊的“牛主任”和“牛教授”对上号,就找管床医生打听:“你们这是不是有个叫牛惠敏的教授?”管床医生告诉他:就是帮你看病的牛主任。

陶先生当即打消了出岛治疗的念头。“有这样优秀的专家,真是海南人民的福气!”我们采访时,陶先生对牛惠敏的技术依然赞叹不已。

自宣尾.jpg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张毅

责任编辑: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