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省肿瘤医院多模态影像技术 让疑难肿瘤快速“现形”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0-09-25 12:33:20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梁山 陈琳/文图

9月初,被“肺炎”困扰了2年之久的张先生,通过海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PET/CT-MRI多模态影像技术,仅用2天时间就确诊为肺癌--肺粘液腺癌。

9月23日,手术后的张先生平安出院。

核医学科于丽娟教授介绍:“肺粘液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腺癌,比较少见,与肺炎的影像学特征非常相似,也被称为‘炎性肺癌’,极具迷惑性。单一检查很容易误诊成肺炎,目前只有通过多模态影像技术联合诊断,才可能让这些疑难复杂的恶性肿瘤‘原形毕露’。”

blob.png

于丽娟教授在阅片

“多模态”技术 实现快速精准诊断

张先生早年在东北一家矿山工作,退休后到海南养老。2年前,张先生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做过多次胸部CT检查,均被诊断为“肺炎”。张先生遵医嘱进行抗炎症治疗,咳嗽等症状有时好转,有时加重。

今年9月初,张先生到原诊疗医院复查时,胸部CT显示左下肺斑片影较前明显增大,但诊断结论仍为“肺炎”。

张先生经病友指点,得知海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于丽娟教授在肺部疾病,尤其肺癌诊断上有较丰富经验,便赶忙带着检查结果前往咨询。

于丽娟教授仔细比对张先生多次肺部CT影像资料后,认为张先生病症肺癌可能性很大,建议他进一步做“PET/CT-MRI多模态”影像以明确诊断。

多模态影像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项“联合诊断技术”。它将多种不同模态的影像技术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通过互相“印证”,对疑难复杂肿瘤疾病,实现快速精准诊断。“因为不同影像设备,功能不同,再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将这些不同设备融为一体,对同一病源,通过不同影像技术联合诊断,才能快速得出正确结果。”于丽娟教授说。

PET/CT-MRI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左肺下叶病灶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于丽娟教授凭借其丰富的肿瘤影像诊断经验,快速得出“左肺下叶肺癌”的诊断结果,幸运的是,没有发现转移病灶。

于是,于丽娟教授建议张先生手术切除。手术病理结果与影像诊断一致。

blob.png

于丽娟教授指导年轻医生学习

“一站式服务”实现1+1>2效应

海南省肿瘤医院参照发达国家先进诊疗模式,建立了海南第一个、国内少有的核医学科“多模态分子影像诊断及核素诊疗”中心。

一般医院的影像和核医学检查通常分布于不同地方和不同科室。肿瘤疾病疑难复杂,有时单靠一种影像技术无法明确诊断,患者常常需要奔走于不同的科室、做不同的检查、找不同医生阅片。而诊断医生通常局限于一种影像技术,单一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诊断经验的差异,对于疑难疾病,通常难以准确诊断,甚至出现误诊和漏诊。

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实现“五同”:即同一科室检查,让患者少跑路,节省诊断时间;同样的技术人员操作,保证检查体位相同;同一评估系统,各种影像图像传输到同一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诊断,使影像结果更精确;同一时段检查,有效保证不因病情发展影响诊断结果;同一个专家团队阅片,减少诊断结论偏差。

复杂的肿瘤影像检查,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得出诊断结果,该院核医学科的“多模态”影像技术,一般2天内就能出结果,为患者节省费用,节省检查时间,让病人得到及时准确治疗。

“多模态”技术屡立“战功”

该院核医学科主任于丽娟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肿瘤影像和核医学诊断专家,是海南省引进的优秀人才,被评为“海南省高层次拔尖人才”、“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综合影像诊断和疑难肿瘤诊断技巧,是国内少有的掌握多种影像技术的复合型专家。

核医学多模态分子影像诊疗中心专家团队,在同一个影像诊断平台与“癌魔”斗智斗勇,屡创功勋。

王先生体检时发现肺部有病灶,初诊怀疑肺癌。王先生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论不一。最后,通过于丽娟专家团队的“多模态”技术,快速排除了肺癌可能,对症进行肺炎治疗3个月后,“病灶”自然消失。

符女士腹部出现肿瘤转移,辗转2家医院,先后历时1个月,一直无法确诊原发病灶。于教授团队结合“多模态”影像诊断,仅用2天半就揪出了隐藏在子宫内的“元凶”,使符女士获得精准规范治疗。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袁锋

责任编辑:刘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