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2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这些遗址遗迹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0-09-11 08:44:49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李梦瑶

1563838_hnrbtp1_1599752379743_b.jpg

俯瞰琼中什运乡便文村。本文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 摄

包罗万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向来被誉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钻木取火到刀耕火种,再到开山修路、结庐兴学,海南热带雨林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各类资源,滋养琼岛先民蹒跚前行之余,留下大量珍贵的人文遗迹,谱写出一部跨越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与自然关系史。

日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国家公园,探访热带雨林”全媒体采访团走进霸王岭、黎母山、尖峰岭等地探访部分遗址遗迹,从明清近代一路回溯至旧石器时期,感受历史风云变幻与岁月沧桑变迁。

A

霸王岭腹地

2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

洞穴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居所,当昌化江绵延至霸王岭腹地的深山峭壁,附近一处处靠近水源、能遮风挡雨的洞穴,自然成了琼岛先民最初的家园之一。

1563858_hnrbtp2_1599754945518_b.jpg

翻修的水会所城古井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钱铁村旁,一处高约12米、宽约20米的洞口,隐匿于莽莽青山间。2012 年,考古专家们对该洞穴进行考古发掘时,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针、刮削器、砍砸器、烧骨和动物化石碎骨等。

这是海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意味着海南岛至少在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由此也勾勒出一幅霸王岭腹地的远古场景:茂密雨林,猛兽环伺,古人类为了争夺大自然的生存权,采集来厚石片,大力敲击打制狩猎工具……

或许是烹食兽肉时,一块偶然跌入火堆中的土器被烧成了坚硬的器物,先民们获取到烧制陶器的灵感,自此完成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跳跃。

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周边的昌江皇帝洞遗址、白沙阜龙新村遗址、白沙印妹岭遗址等地,均曾发掘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经过修复后发现其纹饰包括米字纹、雷纹、网格纹、绳纹等,可见史前人类正从采集狩猎中腾出精力,投入到更富美感的艺术创造中。

这一时期的人类开始告别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蛮荒年代,由依赖天然赏赐过渡至原始生产阶段。在海南中部山区,先民们从择洞穴巢居,到捶木皮为衣、制土陶为器,再到刳木为舟、葫芦为凫,住进形似覆舟的船形草屋,他们就地取材,将石、土、木、竹、草、藤凿制编织成工具,不断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自然,也在广袤而复杂的雨林世界留下一个个人类进步的足迹。

B

黎母山腹地曾建

海南中部中心城市

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哪怕是在青山连绵的热带雨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未中断。

黎母山腹地,几条不起眼的小土坡随意横亘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水上市村的橡胶林中。当村中孩童迎着风一路奔跑时,或许不会想到脚下踩着的是海南目前唯一有完整轮廓的古城遗址——水会所城。

1565384_hnrbtp2_1599757457378_b.jpg

琼中仕阶摩崖石刻

因扼守交通要道,又是黎族聚居的核心地区,明朝廷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此设置“水会守御所”并修筑城池,水会所城由此诞生。彼时,周边市县的学童跋涉几十里山路前来求学,南腔北调的异地客商也纷纷汇聚,让这里一度成为海南中部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中心。

古城藏在深山,自然要有路来连接。行至琼中和平镇新兴黎村东北方向200米处,两山对峙如门户,一条狭长古道蜿蜒逡巡,时而直抵山崖,时而面朝深渊,这是古时军队进入五指山腹地的秘密通道,是为牛脰廊古道。

古道全长12公里,最狭窄处0.8米宽,仅能容一人通过。相传,曾有两头牛在这里迎面相遇,两头牛互斗,只有活着的那头牛走了出去,故得名牛斗廊,后又演变成为牛脰廊。

寻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古城、古道、古村、古庙并不鲜见,它们浓缩着历史上山民的生活记忆,也为迷人的雨林风光更添一份人文的历史感与厚重感。

C

摩崖石刻见证

十字路贯通五指山

以海南中部山区主要山体为骨架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几乎囊括了琼岛绝大多数的名山大川。这里是少数民族同胞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吸引着一代代军旅将士、文人骚客为之驻足。

156.jpg

琼中仕阶摩崖石刻群位于五指山脚下的溪谷中。 

五指山东南麓,琼中上安乡仕阶村畔,跨过编号为“26”的国家公园界碑后,耳畔忽地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再往前走数百米,一座小桥乍现,拨开桥边丛林小径的荆棘,攀着乱石下至溪涧,“手辟南荒”“一手撑天”“百越锁钥”“巨手擎天”等摩崖石刻群顿时跃入眼帘。

从石刻内容可知,这是清代名将冯子材及属僚开通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十字路”后的题书志庆。字大如斗,入石五分,山石的粗砺与笔画的粗犷相得益彰,将镌刻者彼时的豪迈之情展露无遗,不禁让人联想:当年庆功的欢呼声是不是曾响彻山谷?

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位于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许多摩崖石刻不仅是一难得的书法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彰显海南历史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起到帮助考证和补充史阙,以及辨别旧说讹误之处的作用。

乐东尖峰岭的一片柚木林中,一块半圆锥形大石上隶书阴刻“大元军马下营”,便是元军曾征战到此的历史见证。这一事件在《元史》中没有记载,仅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提及,石刻内容刚好与之相佐证。

功勋浮名随风消散,唯有这岩石上残存的一行行刻字,与苏轼的“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丘濬的“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等诗篇一起,传颂、品咂至今。

原标题:

探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人文遗迹

雨林无言写青史(走进国家公园 探访热带雨林)


尾部自宣.jpg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李国栋

见习编辑: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