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海南日报》T10版面图。
三角形的铁皮架锈迹斑驳,信号灯正面的玻璃却并无裂痕……这盏印刻着年代印记与战火印记的油灯是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专家推断, 这盏渡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信号灯(一级品),正是第43 军加强营当年偷渡海峡时使用的油灯和引航灯。
1950 年,解放军确定了“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重进行”的渡海作战方针。40 军率先潜渡, 进入琼州海峡,于3 月6 日在海南岛登陆;受风力影响,43 军推迟到 3 月中旬登陆。这两次登陆,40 军、43 军各派出 一个加强营的力量,他们是解放军派出的第一批渡海作战部队,打响了解放军渡海作战的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的序幕。
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信号灯(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资料图)
信号灯指引大军夜渡琼州海峡
风浪中追寻那一盏明灯
据海南日报丨记者尤梦瑜
小小油灯在风雨中引航
1950 年,由于主力部队大规模强渡的时机尚未成熟,解放军决定先派出2 个营实施偷渡。首先启航的是第40 军118 师352团1 个加强营799 人,分乘14 艘船,于3 月5日19 时30 分从雷州半岛灯楼角启航。1950 年3 月10 日13 时,第43 军128 师383团1个加强营1007人,乘21艘船,从今天的广东湛江东南约40 公里处的硇洲岛启航。航行中遇到7级大风,与风浪搏斗十几小时后,于11 日9 时在海南岛东北部的赤水港至铜鼓岭一线先后登陆。该营击退了国民党守军的抵抗后,当日下午与琼崖纵队独立团会合。
“当时,解放军只能选择夜渡。因为国民党军队拥有较强的海、空作战能力,如果是白天渡海,势必会引来敌人的重击。”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贾世杰说。
夜晚渡海,天气条件差,一方面可以借助黑夜,遏制敌军力量,但另一方面也给解放军战士,特别是许多北方战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渡海先锋营战士李田曾在《渡海先锋》一文中提及他们使用过的引航灯:“刚起渡不久,船队基本上保持了编队,以后逐渐散 开。入夜,风越刮越紧,浪越涌越高,哗哗的 海浪声淹没了嘹亮的号声,随着帆船的起
伏,引航灯也时隐时现……”
黑暗中引领革命之路
时间流逝,一件件红色文物化成时间沙漏中的一粒粒沙,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这盏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油灯从外形上看,很明显就是渡海时所使用的。在岸上使用的油灯,没有必要做专门的双层罩。”贾世杰认为。
这盏油灯本身并无特殊之处,考虑到过海时风大、浪大的原因,制作者特别为这盏普通油灯制作了一个三角形的铁皮罩,三面为金属壁,正面为玻璃。油灯上方为整齐排列的排烟孔。从外形上不难看出,这盏灯虽然制作简单,却非常实用,见证了令人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
海南岛面积约 3.4 万平方公里,是华南的海上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9 年底,国民党军残部败退至台湾、海南岛、舟山群岛和闽浙沿海岛屿,企图利用海峡 天堑固守岛屿,阻止解放军进攻。
国民党军在海南岛建立起陆海空立体防线,大炮、飞机、军舰,样样精良。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海军和空军。
解放军第40 军、43 军于1950 年1 月5日至18 日分别进至雷州半岛徐闻县城以西的三塘港、乌石港、江洪港、北海市(今属广西)和徐闻县以东的海安港、外罗港、湛江港、阳江一带,进行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
当时,解放军在陆地上的作战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渡海作战并无经验。面对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不少人对渡海作战产生了疑虑。当时,部队中多数人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单是晕船就可能削弱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面对战士们内心“动摇”的情况,各参战部队召开各种会议,进行思想动员,传达毛泽东、中央军委的指示,指出战役可以获胜的条件,讨论战胜困难的办法。会议让广大指战员逐步消除了疑虑,激发起渡海作战的斗志。
渡海作战前,指战员学游泳,练射击,走浪桥,打秋千,学掌舵,练摇橹。按照先昼后夜、先近后远、先单船后多船的顺序,解放军经过3 个月的日夜训练,不仅克服了晕船等问题,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还学会了划桨、摇橹、拉帆、掌舵和识别风向等本领,掌握了海上作战的多种战术和技术。同时,还培训了6000 多名战士水手,为渡海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这盏渡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信号灯被定级为一级文物,其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价值。”贾世杰说。
链接:
强渡前心中亮起一盏灯
海南岛解放 50 周年时,曾有多位参加过渡海战役的官兵撰稿回忆起那段斗志昂扬的岁月。正如那闪耀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信号灯,灯光虽微弱,却点燃了人们对于胜利和解放的渴望。
曾担任 43 军 128 师 382 团团长、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的张实杰在文章中回忆道:“ 有的战士情不自禁地惊叫:‘ 哎呀!大海闹腾得这么厉害!’,就产生了畏惧情绪。12 月 18 日,召开团党委扩大会议,贯彻师党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提高以木船渡海作战的信心,部署海上大练兵。会后,全团指战员深入学习毛主席
指示,认识到上级把解放海南岛的任务交给自己,感到无上的光荣。同时,掀起了海上大练兵的热潮,先内海后外海,先浅海后深海, 先白天后夜晚,先一日练,后两日练。为了配合海练,在驻地周围、椰林里,指战员们热火朝天地荡秋千、走浪木、转速螺、踩翘板。半个多月后,指战员们不仅熟悉了大海,战胜了晕船,还初步地掌握了划桨、爬桅杆、下锚等航海技术,克服了恐惧心理。”
1950 年 4 月 7 日,382 团奉命抵达雷州半岛徐闻县三塘港集结待命,重新调配了渡海作战人员、重新组织战斗编队。港湾里红旗招展,一排排木船整齐地排列开来。该团于 1950 年 4 月中旬,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强渡抢滩登陆海南岛。 (尤梦瑜)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展示着一台军绿色的汽车发动机。浓重的机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虽然久经岁月侵袭,但是发动机上的汽缸体、气门等部分仍保留得较为完整。这台汽车发动机,正是从当年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中使用的机帆船上卸下来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中展示的发动机。(资料图)
木船装上汽车发动机
小木船攻坚克难闯海峡
据海南日报丨记者尤梦瑜
汽车发动机装在木船上
解放海南岛,要经历艰苦卓绝的渡海战斗。它的胜利承载着无限荣光,开启了一个海岛的新篇章。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武器军备上,与国民党部队相比差距甚大。但是,凭借着英明果断的决策、慷慨高昂的士气、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解放军战士一路凯歌前行。当部队一路南下至广东、广西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集结在此的 40 军、43 军士兵迅速调整状态,加强军事训练, 为解放海南岛一战做足了准备。然而,人员的准备工作凭借坚强的斗志、刻苦的训练可以完成,但是武器军备的准备工作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年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力量十分有限。解放战争中,战士们从北到南,一路上缴获了不少国民党部队的武器装备。其中就有当年美国的吉姆西汽车和道奇汽车公司生产的T234 卡车。”据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贾世杰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道奇汽车公司签订协议,道奇汽车公司为国民党部队专供了3 万辆T234 汽车。
渡海作战必须要有船。当时,解放军在征集船只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光是难以征集到多艘船只,而且征集到的船只大多为传统帆船。因此,拥有舰艇的国民党军咬定解放军过不了海,因为木帆船严重依赖自然风向,不像军舰可进退自如。
在渡海作战中,船只的功能不仅仅是运输人员过海,许多船只还需“化身”为土炮艇或承担通讯等功能。为了保障海战中军队的通讯、指挥和加强渡海护航船的战斗力, 40 军、43 军等渡海作战部队派工兵营、修械所等单位成立了机帆船修造厂,赶制机帆船。相比普通帆船,机帆船的灵活性更佳。在尝试柴油发动机失败后,技术人员用汽车发动机改装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不仅如此,我军还对很多汽车驾驶员加以培训,使其“转型”为机帆船驾驶员。
“目前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的这台发动机,是战争胜利后在海南岛发现的。研究人员推断,它应该就是道奇汽车公司生产的, 很有可能是从T234 中型卡车上卸下来的。” 贾世杰说。
“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
“接到‘准备协同 43 军攻取琼崖之战役’的任务后,我们军几位领导兴冲冲来到钦州海边,除了汪洋大海什么也没有。通过向当地群众了解得知,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掠走一部分船,还有一部分船被船主藏匿起来,同时得知木帆船可以一夜渡过琼州海峡。对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感到很振奋,觉得用木帆船可以打败海南岛上的十万残兵败将,随即派出民运部长李树基率一个排并带一部电台,先行到北海开展收集船只工作,目的是及时取得筹船经验,以便指导部队展开工作。”时任第四野战军第40 军政治委员的袁升平后来撰文回忆。
为了消除部分干部的思想顾虑,增强渡海作战的信心,1950 年1 月6 日,40 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讨论了中央军委、毛主席关于海南岛战役的指示和作战方针,围绕当前形势和解放海南岛的重大意义,以及究竟能不能用木帆船渡海作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袁升平回忆道:“会上,我们军的领导明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原则,立足用木帆船渡海作战。针 对一些同志的顾虑,副军长解方同志代表军党委做了中心发言,指出木帆船作战的好处是:吃水浅,容易选择登陆点,不用换乘,船小灵便,部队分乘可以减少伤亡;其缺点是:不稳定,航速慢,风向水流不稳可能漂乱。克服的办法是:可将部分船只改装摩托或加帆以提高速度;多数船增加桨橹,以防停风;加强船上麻包工事,准备修补器材,以增加强度; 加强联络设备,以掌握航行队形。”
一台小小的汽车发动机犹如一个缩影, 既折射出人民军队的无穷智慧,更展示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战士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宝贵精神,这永不言弃的特质化作民族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链接:
木帆船战胜了铁甲兵舰
渡海作战,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工具渡 海以及渡海时机的问题。是以木帆船为主,还 是机器船为主?这是当时战役指导上的关键 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到海 南岛能否迅速解放。《解码解放海南》(钟业昌 著)中提到,战后,《第40军海南岛登陆作战》在总结“主要经验”时,是这样说的“:一般来说,横渡海峡,机器船比木帆
船要好得多,可是当时大陆刚解放,不但没有登陆艇,就连发动机 也必须到国外购买。如以机器船为主,不仅国 家财力所不及,而且当时情况也不允许,这样 势必拖延渡海时间,以致贻误战机。”
邓华在1980 年为纪念海南岛解放30 周年而作的《雄师飞渡天险 踏破伯陵防线》中回忆说“,渡海作战关键是渡海工具。关于改装机器船问题,兵团和地方在广州收集了百 余部改装船的机器送到前方,但大部分太旧, 马力小不能使用;又修好了十二艘登陆艇送 往前方,也都坏在途中。”
“机帆船可以克服靠风航行的自然限制,对于类似琼州海峡情况的作战很便利。但搜集机器、选择船只、进行改装,亦相当费时费钱。三个多月我共改装四十九艘。但真正起作用者不过二十艘,有几艘未到启渡场即已损失,另有十余艘是我大军登陆成功后才改装出来的。”李作鹏 在《四十三军司令部:解放海南岛本军渡海作战经验总结报告》中说。
此外,四野首长曾派后勤部政委陈沂和后勤部参谋长罗文到广州,与华南分局商讨到香港去购买机器和机器船只事宜。他们携带几百万银元,准备购买船只和机器。杨迪在《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中记录了此事“:陈沂同志等在香港各工厂、各港口码头,看了几天,没有看中适合于渡海登陆用的船只与机器,国民党在香港的特务却很快发觉了陈沂同
志等的行踪,港英当局与美国的情报机关也知道了。他们随即控制了各家可能有机器或船只的厂商, 使我们买不到所需物资。最后他们只买了一辆水陆两用汽车,总算没有完全空手而归。”
邓华回忆说“:野司派人来广州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到港、澳购买登陆艇,但只买到防晕药、罗盘计、救生圈,登陆艇始终没有买到。”
《洪学智回忆录》中也写道“:毛主席说的搞大海船很难落实。我们派人到香港也没搞到机器,对木船改装的设想落空了。这样,我们就考虑以木帆船为主,立足于木帆船渡海。(徐辑)
值班主任:张杰
值班总监:李国栋
责任编辑:谢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