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
最热评丨“赝品博物馆”藏着多少假人假事?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19-10-19 15:27:34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近日,有收藏爱好者指出,新开馆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充斥大量赝品。随后,有文物专家接受媒体采访称,“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

对此,重庆大学回应,在对事件进行核查。重庆市文物局亦表示将介入事件调查。目前,重大博物馆已闭馆。

微信图片_20191019152506.jpg

重庆大学博物馆(图片据《新京报》)

微信图片_20191019152632.jpg

被指“赝品”的青铜俑

【重庆大学博物馆“赝品”风波:大学需要怎样的博物馆】

文物真伪情况的鉴定认定,牵涉到诸多专业知识,重庆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究竟有没有赝品,有多少赝品,有待权威机构和专家给出结论。不过,此事发酵至今,毫无疑问地引发了公众对大学博物馆的关注。

文物法规定,考古发掘的文物应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给国有博物馆。不过,大学博物馆很少享有这种法定的权利。多数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以高校自筹为主。一方面,高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留存的宝贵教学资料,可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另一方面,校友以及社会上的收藏家,也会向高校捐赠藏品。个别知名高校的博物馆,还能获得举办临时性特展的机会,从外部获得展览资源。根据相关报道,重庆大学博物馆的建立,则主要受益于社会捐赠。

作为学术机构的文化设施,大学博物馆在接受藏品捐赠时,显然不能“来者不拒”。在高校建博物馆成为风潮的当下,尤其不能一股脑儿地接受藏品。高校建博物馆的宗旨,应当是有利于教学,特别是与高校文化一脉相承。考古文博并非重庆大学的优势学科(相关专业仅在筹建阶段),根据媒体报道,重大在建博物馆时,也没有对捐赠藏品进行严格的鉴定,如今发生“赝品”风波,恐怕也与博物馆定位不符合高校相关学科实力有关。

当然,大学博物馆也不宜闭门造车。一些高校建立博物馆以后,开放时间和范围有限,甚至连本校师生也不是全然了解博物馆的运营情况。与图书馆等主要服务于本校师生的设施不同,大学博物馆可以实现更大的开放范围。它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但同样也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文化设施,理应承担公共教育职能。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放以后,为校外人士开辟专门的参观通道,就是大学博物馆扩大开放的积极尝试。

当下,“博物馆热”已成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在“博物馆热”的潮流中,大学博物馆不应该缺席。一些专业属性强的大学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教育职能,更应当为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大学博物馆固然不是“大而全”的,但“小而精致”的馆藏与布展,同样能够让“博物馆控”感到极大的收获。

话说回来,大学建博物馆,还是应当量力而行。对高校师生来说,他们欣赏文物、收藏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博物馆并不是大学的必需品;对于大学机构而言,建博物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相关学术实力的问题,学术精湛、积累充分的领域积极进取,学术欠缺的领域坚决不碰,应当成为大学建博物馆的自觉。(中青评论 王钟的)

【“赝品博物馆”频出,高校“眼力”哪去了?】

大学“博物馆热”由来已久,更何况重庆大学博物馆还是90周年校庆的献礼工程。应该说,一处藏品丰富、富有内涵的高质量文化场馆,是历史的底蕴,也是现实的“门面”,既能提高学校的文化品格,也可以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

然而,“有文化的”的地方还得要求“有眼力”,不得不说这是让高校博物馆尴尬的地方。事实上,前有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后有清华大学《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再到今天的重庆大学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屡屡陷入真假之争,有损大学的声誉,也有违公众的信任。

每一所博物馆都有必要意识到,文物展览不是摆地摊,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瞒天过海。从现场藏品照片来看,重庆大学博物馆里的部分展品工艺粗糙、造型夸张,甚至有违历史常识。可以说,公众在意的不是一所博物馆的得失,较真的是明明漏洞大到“肉眼可见”,却仍然堂而皇之宣称“种类齐全,数量众多,部分藏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人们质疑的不是600多万投资值不值的文化账,较真的是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的经济账、人情账。比如,到底有没有猫腻?存不存在纠葛?是不是合法合规?直面这些问题,才能纾解舆论情绪,回应公众关切。

“一片净土上不能盛开谎言的花朵”,学校是求真务实的地方,学校的博物馆更来不得半点虚假。从学校立项到专家论证,从媒体曝光到业界评价……高校博物馆的筹建不能“一路绿灯”,更不能“饥不择食”。“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只能诞生“皇帝的新衣”,最后买单的是学生的错误认知、社会的混淆误导。

好在,重庆大学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表示将对反映的情况认真核查;重庆文物局也介入调查,督促高校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事情很快就能水落石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人民网 马洛)

【“赝品博物馆”藏着多少假人假事?】

重庆大学博物馆于10月7日开馆,很快被指出展品中诸多赝品“假得荒唐”。据报道,该博物馆400余件展品的捐献人均为吴应骑,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这样的事情,为何能在一所正规大学中发生?

首先,如果吴应骑自信其捐赠物均为真品,那么学术能力低到这个地步,是如何当上重大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如果确如其四川美术学院的前同事们所言,吴应骑在川美并非教授而是行政人员,曾因“假教授卖假画”被免职,重庆大学启用这样一名“学者”任教,是任人唯才还是另有玄机?

其次,如果吴应骑对捐赠物的真伪心知肚明,难道不怕被略懂文物知识的人揭穿?还是以为重庆大学博物馆不会对校外人员开放、并且校内人员不会有反对意见?重庆大学另一位教授确实“不负所望”,宣称“无偿捐献的行为值得歌颂”。

再次,重庆大学是否动用了670万元建造这座“赝品博物馆”?博物馆耗资巨大可以理解,但如果装的都是赝品,似乎说不过去。吴应骑之子身为现任馆长,是否与其父的捐赠有关?是否有担任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资质?重庆大学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殊不知拥有博物馆的顶尖大学,首先是把学术做到位,有了研究成果和人才队伍,成立博物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外,根据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推文,建馆并非没有经历鉴定流程。2015年12月,重庆大学曾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吴应骑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赝品如何通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专家的审视?这是否反映了我国文物鉴定领域的某种现状?

有学者提出,真正的大学应该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型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向公众传播知识等方面。然而我国民间博物馆建设现状却并不乐观,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却没有跟上,发挥功用更是无从谈起。如何使博物馆成为博物馆,而不是利益交换的工具,需要有关部门确立管理体制,更需要学界的操守良知。

有关部门在调查的时候不妨好好查查,“赝品博物馆”的背后,还有多少假人假事。依笔者之见,重庆大学不如留下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再在门牌加上“赝品”二字,给自己和他人一个警醒。(南方日报 王梓佩)

u=3780513395,47138727&fm=26&gp=0.jpg

来源:中青评论、人民网、南方日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萌

点击下载海南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