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福建人”,
“额头上的‘华为妆’是认真的吗”……
近日,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预告片甫一发布,
瞬间登上热搜,
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数十亿。
虽然热议之中不乏质疑、调侃之声,
但毫无疑问这支预告片还是赚足了眼球。
↓
【谁来拍一部中国气质的“花木兰”?】
一个片花为何能有如此热度?不仅在于“好莱坞大制作”的噱头,更为重要的是,勾起了国人深厚的文化情结。在中华文化中,“花木兰”一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象征。而对于这个美丽、勇敢的东方女性,好莱坞一直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末,迪斯尼就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塑造出的“东方公主”深受西方人欢迎。近些年来,熊猫、悟空等中国元素、传统故事更是频频被国外影视公司搬上荧幕。在先进技术和大手笔投入的辅助下,这些作品获得了可观收益,更掀起了一次次“国潮”。这无疑从侧面印证,中华文化越来越受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中国故事亦是国际叙事的生动素材。
但在一波波东方文化热中,国人的心绪也有些许复杂。很多作品虽说看着美矣,但一些细节上的偏差总让人觉得怪怪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有着一对绿眼珠,生活在南北朝的木兰能打太极、坐椅子、住土楼……“槽点”背后是生活背景的差距和认知观念的鸿沟。毕竟在国外影视制作方眼中,“中国元素”更多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分地域,不分朝代,只要服务故事情节,“大概齐”皆可用之。这本质上是一种“讨巧”的思维,我们无需求全责备。因为要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没有人会超过置身其中的国人;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没有人会超过扎根于此的国人。当我们自己的文化IP屡屡为他人所用,更需反思的是,谁来拍一部中国气质的“花木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学别人如何讲故事。可就现实来看,往往只学到了“大制作”的皮毛,在故事建构、艺术表达等方面还很欠火候。这无疑是一种提醒,拍好我们自己的东西,不仅要向外学习,更要向内求索。且看,那些动人传说、英雄儿女、精巧技艺莫不是宝贵素材;哲学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智慧也都是精神矿藏。要利用其创作“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技术很重要,更需要秉持一颗匠心,在构思之中体现创意,在细节之处展现文化亮点,在剧情之中演绎价值追求。
传播中国文化是当代人的使命责任,等着别人做完我们再“吹毛求疵”意义不大。舆论喧嚣过后,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怀有敬畏而又自信满满地发掘自己的IP,讲述自己的情怀,将绵延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北京日报 郑宇飞)
【讲好“花木兰”的故事不能指望迪士尼】
中国网友的不满大体集中在两点。一是预告片中先后出现了福建土楼的外景和内景。但历史上的花木兰参军是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滋扰,显然与福建相距甚远。二是刘亦菲与郑佩佩以白粉打底,配以浓重的红黄大色块的妆容,难过网友们的审美关。
只是,这些涉及到考据的细节问题,很大概率不在迪士尼方面的考虑范围之内。事实也证明,外国观众压根不关心所谓历史真实,而更关心真人版《花木兰》能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动画版。
其实,与其纠结在这些细节上,不如定下心来,把迪士尼版《花木兰》预告片“读懂”。郑佩佩扮演的媒婆说出了片中的核心台词:“娴静、沉着、淑雅、守礼,这些是成为一个好妻子应有的品质。”注意,在媒婆缓缓说出这段台词时,两组画面被并置在一起。一面是木兰梳妆打扮,惊艳登场;一面是木兰练剑,英姿飒爽。预告片中的蒙太奇显然是在告诉我们,木兰不只是一位待字闺中的柔弱女子,更是一位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刚强战士。而刘亦菲口中的台词——我的责任,就是去战斗——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花木兰,显然不是这么回事。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是出于两大原因。一来,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若无回报父母之心,一位弱女子不可能做出如此壮举。二来,花木兰参军,击败入侵者,成功保卫家园,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可以想见,这些都不会成为真人版《花木兰》的叙事重点。迪士尼对还原历史上的花木兰,更提不起什么兴趣。这里头,恐怕还有商业资本的影响。
从《灰姑娘》到《美女与野兽》,再到真人版《花木兰》,迪士尼走的还是近年来的老路——女性不再是等待英雄或王子来拯救的花瓶,她们都拥有独立人格,懂得争取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
比起讲好一个中国故事,迪士尼更关心的当然是如何迎合市场的喜好,如何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不久前,迪士尼公布了真人版《小美人鱼》的主演人选——哈里·贝里,引发不小争议。公众普遍质疑:选择一位黑人来演小美人鱼,是出于纯粹的艺术考虑,还是政治正确的商业投机?
用东方主义或文化偏见来形容迪士尼,未免太过夸张。但某种文化刻板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愿,刘亦菲潇洒的剑法,不会沦为符合西方人审美的异国风情。
指望迪士尼讲好中国故事,当然不现实。但值得大书特书的花木兰,有没有被我们好好挖掘呢?2009年,由赵薇主演的《花木兰》交出的答卷,也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在这部电影中,花木兰仿佛摇身一变,成了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女主角。男主爱她,战友爱她,皇帝爱她,以为她是男人的爱她,知道她是女人的更爱她。过于抓马的剧情,把这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改造成了狗血爱情戏。
联想到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的走红,看起来,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还是尊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缺题材、不缺资源,缺的是认真的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与其吐槽迪士尼,不如自力更生,拿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文艺作品来。到那时,全世界才能认识到,真正的花木兰该是什么样。(澎湃评论 李勤余)
【中国人能不能讲好花木兰故事?】
迪士尼版《花木兰》虽然漏洞不少,但无论动画版还是真人版的影响力都很大。相比之下,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花木兰也有很多版本,却从未受到如此“礼遇”,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国内影视化的“花木兰”竟有六七个版本之多。
众多中国“花木兰”中,最知名的当属赵薇在2009年出演的电影《花木兰》。但当年这位“花木兰”的境遇颇为不顺,号称投资两亿多元的影片,全球票房仅仅过亿元,让主演坐实了“票房毒药”的称号。国内影视界为什么讲不好中国故事?
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曾透露,在该片四年多的制作过程中,他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对于剧中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不同朝代的服装和流行元素,具体到女性的发型、服装,甚至是桌上的茶杯,都做了认真仔细的了解。迪士尼尽管如此认真,但因为文化隔阂还是难免有各种漏洞。相比之下,国内影视圈更偏向“快餐式”历史题材创作,剧中屡屡出现与时代不符的道具,胡乱穿越的台词,有的影视作品为了讲述一个套路化的故事,甚至随意篡改历史背景。
国内影视人讲不好花木兰故事,大概就是缺乏认真、踏实的创作态度。如果我们也能像迪士尼那样认真研究,又有文化优势,自然能讲出更好的中国故事。时下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马伯庸讲的是一个类似美剧《反恐24小时》的故事,但他说最难的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唐朝的生活细节。唐朝人怎么喝茶、吃饭,男子外出怎么花钱,女子出门佩戴什么首饰,甚至长安城下水道走向,都要一一描摹。正是这些看似没用的细节为剧情赋予难得的质感,才能讲好这个中国式的“反恐故事”,这样的作品才是再高超的外国创作者也无法超越的。(北京日报 牛春梅)
更好的“花木兰”
更好的中国故事
还有待我们去挖掘
来源:北京日报、澎湃新闻(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