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
海南周刊十年·故事丨行摄途中 爱上海南
海南日报 2018-11-26 07:19:00

36.jpg

11月26日出版的海南周刊T36版面图 ↑

行摄途中 爱上海南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张杰

“你们《海南日报》的《海南周刊》有合订本吗?我非常想收藏它!”十年来,在很多个采访的场合,我常常遇到一些采访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采访对象中,有专家学者、文艺青年、企业高管、都市白领,我还遇到一位清洗抽油烟机的师傅,虽然身份各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海南周刊》的忠实“粉丝”。

每每遇到这样的读者,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与对方进一步交流,因为我与他们一样,也是《海南周刊》的粉丝之一。

作为记者,我喜爱《海南周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我们每个记者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度,去展示自己的小才气与小情怀,特别是它背后有着一帮敬业的主编们,为选题出谋划策,精益求精,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完美的呈现。为此,在采访动态稿件的过程中,我总会下意识地多留个心眼,希望能挖到一些适合在《海南周刊》上刊发的题材。对我来说,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过“组图+文章”的方式,洋洋洒洒地在《海南周刊》上整版呈现出来,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与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分享,是件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从业15年来,我获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在《海南周刊》亮相的。去年我拍摄的图片报道《海底护林记》在《海南周刊》上跨版刊发,效果不错,不仅让我实现了海南新闻奖一等奖的“五连冠”,还陆续在第26届全国国展、“金镜头”人民摄影大奖赛等摄影界中分量很重的赛事中纷纷获奖。

downLoad-20181124180654.jpg

张杰在分界洲潜水采访留影↑

如今,回头再看这组报道,记得是2017年5月,我从采访和各种报道中获悉,在陵水分界洲,有150多名身兼“海底护林员”职责的潜水教练,多年来,他们常态化地潜入到海底的珊瑚礁保育区,通过清理海底垃圾、清除珊瑚天敌、移植珊瑚断枝等方式使该海域海底环境获得极大改善。海洋环保,是海南这个海洋大省的重要命题。为了保护海洋生态,近年来,海南省稳步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凭借新闻职业嗅觉,我觉得这个选题以“世界海洋日”为切入点应该不错,于是当即向《海南周刊》的主编沟通,并得到了认可。2017年5月,在做足案头工作后,我走近这群“海底护林员”,带着沉重的专业水下相机及航拍器等设备出海、下海,通过海底、水上及空中进行“海陆空”全方位的拍摄,让这个长年隐藏在海底进行珊瑚礁生态保护群体的感人事迹,浮出水面。

海洋题材的采访拍摄,困难重重,岸上的简单拍摄动作,潜入海底,就会因为各种变幻莫测的因素,变得异常不易。几天里,我数次潜入海底,进行艰难的拍摄,好几次因为长时间泡在海底,过于疲惫,上岸后几乎虚脱、呕吐,深知记者采访不易,所以《海南周刊》的主编对记者的劳动成果总是关爱有加,但在版面安排上,却从不会对记者视为宝贝的图片稿件过于“溺爱”。为了把我这组图片故事更好地呈现出来,主编李丛娇甚至跟我几次起了“争执”。但是,采与编之间这样的各种“争执”,反而让彼此增加了了解与尊重,共同提高了业务水平,也让稿件质量得到了保证。

10年间,《海南周刊》已结出累累硕果。

《海南周刊》的第一个十年,必将只是它的起点,带着沉甸甸的成果,重新出发,它的未来,值得期待!

牵手周刊 情深缘深

据海南日报丨高虹

转眼间,《海南周刊》问世已10年。这份形式独特的《海南日报》“报中报”,充实了本土高端新闻文化生活类综合读物的内容,也让“阅读”真正变为“悦读”。但在这十年中,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几乎是在被它催稿中度过的——昔日主编们的“催魂铃”,时过境迁后只有“情深缘深”。

2009年,我刚休完长假回报社上班,就被《海南周刊》“盯上”了。后来才知道,上船容易下船难,而且这是一条让你难于说“NO”的“贼船”。当时我跑经济口,接触的都是数据、指标、案例、产业等硬邦邦的干货,想让“钢筋水泥”般的文字软下来,就去写周刊文章吧;想不负主编们的约稿盛情,就去写周刊报道吧!

QQ截图20181125114639.png

2011年9月,冯天瑜为《海南周刊》签赠他的新著。伍立杨摄↑

所幸的是,《海南周刊》有写不完的题材、讲不完的故事。这当中,有时任总编辑钟业昌的点题,有周华岚、梁昆这对“双子星”主编的约稿,有海南大学王春煜、周伟民和唐玲玲伉俪等学者热心提供的史料线索,也有自己在采访中的发现积累与兴趣所在。借这次约稿机会,粗略盘点一下自己在2009年—2012年间刊发的版面,着实被吓了一跳——竟然有近百个!

“武汉汉口江边,一个叫鲍布的美国人紧盯着长江对岸的武昌城,整座城市仿佛燃烧在熊熊烈火之中,年轻人脸上像醉酒般兴奋。这一天,是1911年10月10日。”为了纪念武昌首义100周年,报社派我和伍立杨、梁昆、彭青林辗转奔赴武汉、昆明、蒙自等地,地跨两省,历时11天,追寻伟人孙中山的武汉5天、海南将星闪耀西南天空等历史细节。

为向世人展现藏匿于昌江雅加大岭和黎母岭群山环抱中的洪水村,我和摄影记者宋国强、实习生肖艳艳、司机李庆民两下王下乡蹲点数日,住茅草屋,喝[酉并]酒,听黎歌,看活着的黎族自然博物馆。

数次赴港,在乡情乡音中走近历经95年风雨沧桑的香港海南商会,梳理它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记录几代人杰镂刻心灵的乡情乡恋。

在汤显祖的《邯郸记》、史图博的《海南岛黎族志》、胡传的《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田曙岚的《海南岛旅行记》等游记中,找到他们为海南丰厚文化积淀留下的一份份特殊遗产。

通过澳大利亚人布兰登·沃勒的《鸽子行动———东方空降65周年纪念》展览,还原近一个世纪前美国记者史密斯和克拉克的琼岛探险之旅,他们留下数百张照片、37分钟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旅游日记,向世界揭开了海南岛的神秘面纱……

时光带不走珍贵的回忆。如果说,我曾参与并见证了《海南周刊》的前十年;那么,它的后十年、后二十年,甚至更长久的成长,我期待自己也一样能见证,能参与。(作者系《今日海南》杂志副总编辑)

尾部自宣.jpg

见习编辑:周钰

点击下载海南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