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
海南周刊十年·故事丨借周刊平台 讲海南故事
海南日报 2018-11-26 07:20:00

35.jpg

11月26日出版的海南周刊T35版面图 ↑

借周刊平台 讲海南故事

据海南日报丨蒙乐生

岁月不居,光阴如箭,转瞬之间,十年流逝。十载辛勤栽培,《海南周刊》扎根海岛沃土,沐浴阳光雨露,一味向上,舒枝展叶,绿叶蓬蓬,亭亭如盖。海南名贤丘濬有诗“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海南周刊》已成为文化花丛中的绿色菩提。

在改革大潮中诞生,在创刊创新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在众多纸媒停刊转轨中脱颖而出,《海南周刊》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海岛风情,澎湃的南海波涛,温润的热带豪雨,鲜活的宝岛历史,给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道富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大餐。

2016年,蒙乐生先生踏访儋州千年古盐田留影。.jpg

2016年,蒙乐生先生踏访儋州千年古盐田留影。↑

客观评说,面对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创办一份纯文化的“周刊”,除了必须胸怀振兴海南文化的满腔激情,对文化市场、文化读者的深刻了解,对创办周刊必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运筹帷幄之外,还需兼具超乎寻常的文化胆识与舍我其谁的改革气魄。

创刊十年,风雨兼程,周刊决策者高瞻远瞩,舍旧谋新;各版主编策划选题,呕心沥血;日报记者鸿笔丽藻,飞文染翰;特约撰稿人片文只事,援笔成章……一份周刊,八方合力,俊采星驰,奇文共赏。编辑、记者、作者与读者一片冰心,使周刊出类拔萃。

《海南周刊》以其乡土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独特性,描绘海南山水,讴歌宝岛风物,挖掘琼州人文,打开海南窗口,宣传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促进本岛土著与外来读者对海南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激发住在海南,热爱海南,建设海南的文化热情。

借周刊平台,讲海南故事,我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短短十年,我与周刊一起成长。阅读周刊,投稿周刊,成了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向周刊投稿,拓宽了阅读海南历史的广度,延伸了对本土文化认知的深度,仰往知来,潜移默化,获益良多。

能为海南文化建设聊尽绵薄之力,乡情乡愁深深。对此,既惶恐,也欣慰。借《海南周刊》这一文化平台,讲海南乡土文化掌故,数年间居然断断续续在《海南周刊》发表数十篇杂文。

为此,我不知多少次探访羊山,多少回走村串寨。老城国社岭下有姜氏祠堂,我偶然发现神床上供奉姜唐佐灵牌,了解了“白袍端合破天荒”的生命归宿;拜谒“镇远庙”“马伏波庙”,感受班超与马援在羊山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探索与发现使我心怀敬畏。

海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遗存,蕴涵丰厚。每次面对诸如“观文成化”“六君宣化”“三世一肩”“辟雍首选”“耆年硕德”等历史匾额,面对这些文化宝藏,总禁不住心潮汹涌,于是枕典席文,泼墨挥毫,为破解这些文化密码,不知熬了多少不眠之夜。

热带海岛是自然宝库,李光慨叹“海南风物异中华”,丘濬说得更真切,“虽然生长在南溟奇甸之中,但奇甸之所以成为奇甸,还未能详尽了解”,王佐更是直截了当地发问“谁识炎州一种茶”。而今年7月,我在琼中什寒发现了王佐说的野茶,对树顶礼,难以言表。

海南人文,六合之外,百氏之间,苏轼赞叹:“礼乐斑斑然!”海南风物,生机勃勃,椰子一物十用,花梨靡刻而文,天生地育,欣欣向荣。

新时代,新海南,焕然一新;大思维,大视野,发扬光大;十年品题,声价十倍,海内瞩目。谨祝《海南周刊》更上层楼。

相识是缘 相伴久远

据海南日报丨金满楼

第一次给《海南周刊》写稿是2010年,如今8年时间过去,算下来已经写了50多篇,够一本书的分量了。

金满楼在书房中.jpg

金满楼近照。↑

说起来真是巧遇!我从2007年底从事专职写作以来,最初主要是写书,和出版社打交道多,和报社打交道少。当时就算是想写点小文章,也没有投稿的门路。

2010年9月初吧,我刚刚搬进新居,这时接到梁昆主编的电话,于是就有了写给《海南周刊》的第一篇稿子:《“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二战时帮助数千名犹太人逃离纳粹魔爪》。

之后,有合适的话题,梁昆和其他编辑老师都会及时找到我,就这样,平均每年都会写个七八篇,就算是和《海南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有意思的是,从《海南周刊》开始约稿后,其他报刊杂志的约稿也都起来了。从此,我的工作由写书转而写稿两不误,这也算《海南周刊》给我带来了好运气吧。

作为一个历史作家,我个人的专长主要在晚清民国这块,古代史和文化这块也会涉及一点。而从《海南周刊》的收稿范围来看,也是十分广泛而包容的,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并没有刻意地做太多限制。

当然,《海南周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也有着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三个“新”字:“新闻、新知、新生活”,扣在了一个“新”字上。

但凡有新的文化热点、新的电影乃至新的考古发现,还有旧史新知,如一些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等,都被纳入其中,这一风格,也可以说是“想读者之所想、编读者之想看”了。

比如一个新的电影或电视剧上映,很多读者想了解背后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戏说,这就需要我们作者去解读剧情、去普及历史,比如我就写过“《白鹿原》里的朱先生”、“《芈月传》里的宣太后”等等。

再如甲午战争120周年时,当时也写了几篇关于北洋水师和相关人物的反思性文章。所有的这些,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诉求,是对读者求知的一种关照与回馈。

从这个角度上说,《海南周刊》的眼界是开阔的,站位是有高度的,编辑和各位作者的沟通也是通畅的。我尤其佩服的是,每次的约稿,都找得很准,几乎没有拒绝的。

一眨眼,《海南周刊》就已经十周年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是很不容易的。最后,也希望《海南周刊》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尾部自宣.jpg

见习编辑:周钰

点击下载海南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