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
海南周刊十年·关注丨周刊中品读风情海口
海南日报 2018-11-26 07:26:00

28.jpg

11月26日出版的海南周刊T28/29版面图 ↑

周刊中品读风情海口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计思佳

《海南周刊》创刊十年共469期,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稿件是与海口相关的题材。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传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又容纳着西洋、南洋的八面来风。琼台福地、海瑞故居、五公祠、骑楼老街、府城老街道、火山古村落……这些镶嵌在历史中的字眼,一直闪耀着光芒,成为《海南周刊》的写作富矿。

大美海口湾.jpg

蓝天白云下的海口湾。 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摄↑

同时,《海南周刊》对海口素材的挖掘是全方位的。周刊所开辟的“热点”“海之南”“讲谭”“史话”“艺术”“鉴藏”“故事”“行走”“乐活“新知”“往事”“民间”等专栏,更给了记者、编辑施展拳脚的空间和舞台。

热点话题方面,推出过《海口水系治理破题——引水南渡江》《海口动议私宅开禁》《海口“红绿第一灯”诞生始末》《海口酝酿重启购房入户》《海口营造慢城市》《万绿园的理想图景》等系列报道,以敏锐的新闻深度观察,紧追热点新闻,为读者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启发大家共同思考海口城市建设。


历史人文领域,周刊同韩少功、孙皓晖、叶永烈等常年旅居海口的知名作家展开对话;关注琼剧名角陈华、红梅、林道修、王英蓉、陈育明、陈素珍等人的成长,琼剧的传承发展以及琼剧电影的拍摄等;报道过宣德第等海口古民居、海口府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骑楼老街、火山古村落的前世今生;系统梳理过琼台书院、西天庙、海关大楼、海口钟楼等城市地标建筑;为呼吁拯救海口老城墙奔走相告,建议重修明代琼州府城;美食也是人文资源的一部分。《老海口食话》,采写石山黑豆、壅羊、清补凉等乡村美味、骑楼美食、府城美食,通过味道提炼出了海口文化……

带上“宝典”:到东寨港观鸟儿翩跹_副本.jpg

2015年5月4日《海南周刊》B08/B09版。↑

生态环境方面,《花语三角梅》从品种、引种扩繁、做好三角梅产业等方面,让市民加深了对海口“市花”感情;《雷琼火山寻踪》系列报道从琼北火山出发,跨过琼州海峡,一路追寻神奇珍贵的火山地质“档案”;在海口荣获国际湿地城市之际,重磅推出《湿地穿城踏歌行》特刊,梳理了海口特色湿地资源,总结了两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对湿地保护和修复作出的努力,探讨如何走好湿地保护和开发、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此外,《海南周刊》的读图版还刊登过《新海岸》《古村旧业》《晨练》等,让读者在光影中体味海口市井生活的气味。《超级鸟痴卢刚》《铁骑刘威》《骑行中的惬意生活》《追寻飞天20年》等各种人物、故事报道,挖掘了海口各种生活达人,宣扬了时尚健康的新生活理念。

《海南周刊》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蔡葩曾说,海口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城市,它的每一扇窗和每一扇门后面,都藏有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人生指向,是我们不能隔断的文脉,不能中断的历史,不能模糊的未来。对于《海南周刊》,从过去到未来,她都将做好海口文化的记录者、阐释者、参与者,陪伴这座城市成长、发展。

海口深挖自然禀赋与文化资源,擦亮椰城文化旅游招牌

大美椰城 碧水蓝天 古韵流风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计思佳

空气清新的火山口地质公园,充满南洋风情的骑楼老街,候鸟蹁跹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省会城市海口,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市,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方宾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海口旅游收入、接待过夜游客数、出港航班、进出港旅客等数据不断增长,旅游效益明显提升,全域旅游雏形初现。日前,记者采访了海口多位文史专家、旅游界人士,大家认为海口旅游在数据不断变靓的同时,应做好生态、乡村、文化三篇文章,让旅游产业不断提质。

古韵深厚,全省的文化资源高地

海南文化看海口,海口文化看府城。海口汇聚了骑楼老街、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等历史人文古迹,是全省的文化资源高地。

老街封面.jpg

2015年5月18日《海南周刊》封面↑

椰城的骑楼老街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早已扬名在外。1924年,海口撤掉了旧城墙建设新城,拆下来的城墙的碎片,那些砖和瓦用来铺路,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山路、博爱路、得胜沙路一大片。1924年到1939年,是海口骑楼建设的高峰期。1939年2月,日本入侵海口之后,骑楼老街便停止了建设。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全貌。

如今,走进海口骑楼老街,岁月中西合璧骑楼老宅,各种精美的雕花,就如同置身传说中的巴黎小镇。还有老街中形形色色的人,幽默风趣的海口话,还有当地人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隐藏在斑驳墙里若隐若现的老字号……在骑楼老街中流连,仿佛走进了另一段时光,另一个时代。

琼山府城东门古城墙。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jpg

琼山府城东门古城墙。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摄↑

老街和坊巷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府城自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埠,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千年来,琼州府城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就散落在残破的城垣古迹中,散落在曾见证古城繁华荣耀和悲欢离合的七井八街十三巷中,散落在许多还未被历史湮没的往事烟尘中。

传统村落是文化的魂、文化的根。寻着火山熔岩奔流的轨迹,走进海口石山镇的火山古村落,看石墙、石屋、石槽、石路与乔木、灌木、石生草丛完美组合,体验先人居住的理念和智慧;在琼山区的琼北民居,观赏海南古代民居精湛的建筑艺术,赏析描述先人不畏万水千山游学天下的壁画彩绘,聆听一个个追求学问,立志成才的故事……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是文化的载体。美舍河是海口市最长的内河,也是母亲河。古时候,她不但是琼州府城的护城河,更是州府的交通命脉,滋养了沿岸风物,养育了一方人文。从海口沙坡水库出发,沿美舍河向北走,仿佛唐宋经过明清走到了晚清民国:一路可聆听到海瑞、唐胄、苏东坡的故事,寻觅明昌塔、天宁寺、文峰塔的遗迹,感受南洋文化、火山文化、宗祠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

海口东寨港红树林白鹭鹭鸟3.jpg

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迎来候鸟过冬。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摄↑

文化需要传承、保护、发展。近两年,海口启动了城市更新工作,文化复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启动了美舍河文化脉络修复工作,对五公祠文化公园进行综合提升,科学保护“石室仙踪”石刻并复原其周边部分遗存,计划2019年底前复建明昌塔、文峰塔等历史建筑组群等。

创造载体把文化资源展示出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汇聚了骑楼老街、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等历史人文古迹,是全省的文化资源高地。专家认为,海口应该创新思路,通过市民、游客喜爱的载体和平台,把这些文化资源展示出来,让其成为海口旅游的吸引点。

“骑楼老街在我心中,绝不仅仅只是建筑。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珍藏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海南周刊》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蔡葩在南洋文化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提到骑楼老街,言语里都充满激动。

海口市石山镇三卿村,是以火山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古村落。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JPG

海口市石山镇三卿村,是以火山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古村落。 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 摄↑

今日,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骑楼,达成一种文化共识?蔡葩认为,首先要回答的是:你给他们提供了什么?你以什么吸引他们进去?“可喜的是,我看到骑楼老街现在有了一些像‘还客1921’这样的民宿,国新书苑特设了展览空间,经常给市民带来高水准的艺术展览;中山路35号的南洋文化展示馆长年展出的《千年光阴流淌》,为市民、游客了解海口人文历史打开一扇窗口……我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团体、艺术空间、民宿、文创、地方美食等加入进来,这样老街才能真正活起来。”

老戏院旧时光封面.jpg

二O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海南周刊》封面。↑

海口市旅游委产业规划发展处处长韦世新说,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收入已超过了其门票收入。海口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以文创为载体,向游客介绍、展示本地的文化资源。

“我们去欧洲旅游,城市里到处都是雕塑、纪念碑、古建筑,让大家觉得城市的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海口市社科联主席詹长智认为,文化需要挖掘、梳理、呈现、展示,普通市民、游客不可能天天读文献、查资料,城市应该把当地的文化用艺术的手法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詹长智说,10年来,《海南周刊》对海口的文化资源、美食资源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并且将其转化为可读性强、接地气的文字,可以考虑和政府合作,将这些文字进行精简后,编成旅游手册,在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免费发放,这样也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用好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身处国际旅游岛,海口必须挖掘自身资源的独特优势。除了椰风海韵、碧海蓝天,在生态资源方面,海口和其他市县相比,还有什么特点?“那当然是湿地!”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负责人高高脱口而出,“特别是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和羊山(火山熔岩)湿地,其规模和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海口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11个湿地型,共计2.9万公顷,湿地率为12.7%,整座城市就如同没有围墙的“湿地博物馆”。今年,阿联酋迪拜当地时间10月25日,在《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与世界其他17座城市被宣布为全球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

高高认为,从欧美以及台湾等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光有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梳理。对于海口,除了做好湿地的保护工作,还应该对湿地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科学调研,同时建立解说体系,赋予湿地生态旅游更多内涵。

“单纯自己看与有专家、导赏员的讲解相比,游客的收获是非常不一样的。”高高说,在湿地中,除了制作牌子、设计路线,还要充分发挥的人的作用。“应该从当地村民中培养一批解说员,引导游客去关注湿地中的细节,包括昆虫、植物、鸟,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状态,这些才是湿地背后的价值。”利用好湿地、火山等自然资源,瞄准特殊的群体,例如学生、攀岩、探险爱好者等,发展研学游、探险游等,和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


尾部自宣.jpg

见习编辑:周钰

点击下载海南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