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生活杂志|图/网络 辑/三每
海南人都跳什么舞呢?三每今天和大家分享几种认知度较高的海南舞蹈。
打柴舞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
打柴舞以柴杆有规律的撞击声作为舞蹈的节奏点。在舞台上表演时,增加了乐队伴奏。舞曲用哩咧或唢呐为主奏乐器,柴杆的撞击声与舞曲紧密配合。
老古舞
老古舞,黎语“闯坎”之意,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因为它古老,因而得名老古舞。解放前,老古舞在白沙的细水乡、元门乡、白沙镇、牙叉镇和相邻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乡村,都可见到,后来,仅在细水乡有遗存。
阵势大、角色众多是老古舞的重要特征,参加的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是一种集祭祀、舞蹈、庆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源于元末明初,初时仅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表演。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撞击,丑角手拿彩扇,三人翩翩起舞。
椰壳舞
黎族椰壳舞流行于黎族聚居且盛产椰子的三亚、陵水一带,黎族椰壳舞的道具是椰壳和椰叶。舞者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并在每一半的椰壳的顶部与底部分别穿孔,并用鲜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分别挟着椰叶,脚踩底部的半边椰壳(状似踩高跷),双手则执着顶部的半边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拍打,可以自由变换各种队列图形。
椰壳互敲成“啯啯啯”或“啯,啯的啯啯”等多种节奏,音色甚为清脆和谐,场面生动活泼,朝气蓬勃,颇具南国椰岛的情调和风格
虎舞
虎舞,据说起源于道教,因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而在百姓中孕育出虎舞的雏形,从形成至兴盛,历史把它的时间跨度圈到了南北朝代。
海口三江舞虎是节日活动的重头戏,既为“装军”出行壮威助阵,也为各家各户祈祷平安。虎舞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每年军坡节的虎舞表演都得到国内外游客和归国侨胞们的赞许。
虎舞人数每队多至二三十人,由两人分别扮演虎头虎尾,还有土地公、土地婆,其他人扮演兵勇,手持长矛、长棍、大刀、长剑等兵器列队摆阵。虎舞以“人虎和谐”为主题展开,先以人类的智慧和武艺征服老虎,后与老虎和睦相处。表演开始时,“老虎”以腾翻、扑跌、跳跃、朝拜、登高等高难度技巧出场显威,随之上场的是手持拐杖的土地公和手执蒲扇的土地婆,土地公土地婆以秧歌舞步辅以滑稽表演跟随老虎前后左右。老虎的动作敏捷、灵巧、威猛,在紧密的锣鼓声中,兵勇摇旗呐喊,吹号助威,逐一上场与虎对打。
最后,机智的各位还知道哪些海南舞蹈么?欢迎留言或发消息告知三每。
责任编辑:吴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