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
海螺——把大海装进胸膛
海岸生活杂志 2017-11-10 16:22:00

海岸生活杂志|图/本刊记者 陈泽锋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杜鑫  辑/三每

对于很多人来说,海洋最具体、最生动的符号就是海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海螺,就会想到大海;然后轻轻地把海螺放到耳边,耳朵里充盈着滚滚的波浪声,好像自己置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很多人没有见过海洋,却能在海螺里听见了大海。

来自海洋的礼物

海南有很多美丽的海湾,在一些没有开发的海滩上,除了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外,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大的海螺。和内陆人总把海螺往耳边放不同,海边长大的人会试着放到嘴里吹一吹。一些海螺内部结构比较特殊,从断裂的顶部吹进去的气,会在海螺内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气旋和湍流,海螺的腔会把声音放大,使声音悠远恢弘。因其形状像军号,所以人们把能吹响的海螺叫做螺号。

吹螺号是个技术活,吹奏时,左手持握螺口,两唇紧贴吹嘴送气,发音作呜呜声。每个海螺可发出一个基本稳定的长音,因螺身大小不同,发出的音高也各异。海螺的音色与螺纹的粗细和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螺纹细少的音色较明亮,反之音色较深厚。

35岁的渔民阿杰,能用海螺壳吹奏出许多优美的曲子。“每次出海时,这个海螺都陪伴在我身边,我喜欢用它吹奏曲子。它让海上的生活不那么无聊。”他坐在船上吹海螺时,伴着浪打船头的声响,海螺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在讲一个很久远的故事。船上的人都会静静地听着,不说一句话。吹海螺时,他动用的是嘴唇和脸颊的肌肉,但声音似乎来自于心灵深处。

响了千年的海螺

海螺,古称贝、蠡。海螺作为乐器的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海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象。隋唐时期,海螺用于九、十部乐的西凉、龟兹、天竺、扶南、高丽诸乐中。《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唐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年),南方骠国( 今缅甸)所献乐器有玉螺,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骠国乐》诗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之句。明代王圻《三才图会》里也写道:“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还用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劳动和娱乐生活中。据西藏古代文献记载,当筒钦尚未出现以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为主要吹奏乐器的。

在国外,佛罗里达群岛上,吹海螺的传统也流传了几百年了。早期居民吹响它是在发信号,表明近海发现一沉船。土生土长的岛民则被称为海螺壳。如今,佛罗里达群岛的岛民,每年都会举办吹海螺大赛,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甚至还有3岁的小女孩。

如何让海螺发出声音

能够直接吹响的海螺并不多,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些人工处理。现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长成的大海螺壳制作。螺壳呈螺旋状,大小不一,一般全长25~33厘米。多选用颜色清白或有花条纹的海螺为佳,磨穿螺尖做吹嘴,并将吹嘴做成圆锥形或直筒形,外径2~3厘米。中心吹孔较细,孔径只有1厘米。一般来说,有两个地方可以开孔。对于凤凰螺(比如女王凤凰螺)、冠螺(比如唐冠螺)这些螺层不发达、螺塔不高的贝壳来说,开孔位置的最佳选择是在螺塔的顶部。对于法螺(比如大法螺)、蛙螺(比如大蛙螺),可以在螺塔顶部开孔,或者在某个螺层的侧面开孔。如果在海螺的顶部开孔,那么可以不加吹嘴。但是,如果从侧面开口,那么吹嘴就会带来很大的方便,吹嘴可以用普通的乐器吹嘴,不过比较地道的做法是用小的海螺制作。

有时,会在螺的两端钻孔并穿以细皮绳,平时不吹奏时可斜挂于胸前或腋下。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海螺,装饰会较为精美,一般多镶嵌铜片或银片为饰,显得格外庄重和美观。不仅能制成金属吹嘴,还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镶以铜片或银片,从而制成翅形的装饰物,另在翅尾还缀有圆环,系以丝穗或彩绸为饰。当然,对于只是寻求吹海螺乐趣的人们来说,只需要钻一个孔就可以自在地吹奏了。

对于在内陆长大的人来说,第一次见到大海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奇妙的体验。油画一般厚重的蓝天中,层层叠叠的白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移动着。湛蓝或是深沉的水面,波涛由水天交接之处浩浩荡荡地涌来,比静静耸立的高山更摄人心魄。日落晚霞间,在尚蕴着日光余温的沙滩上散步,边走边低头寻找被海水冲上岸的海螺,生怕错过每一个来自海洋的美丽礼物。而海螺,更像是来自大海的信使,把整个海洋的信息装在肚子里,你只要仔细倾听,就能听到。

海岸生活杂志二维码.jpg

责任编辑:吴毓锋

点击下载海南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