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生活杂志|图/本刊首席摄影师 陈远明 文/本刊记者 郑君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海明威在他以非洲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里这样描写道。
东非大裂谷犹如一条颀长的“刀痕”划在东非的陆地上,裂带两侧分布着如珍珠散落般的湖泊群、一座座仍有明显地热活动的火山。这里不是一片了无生机的荒漠,而是一个广袤肥沃、原始森林茂密、牧草肥美的东非平原,孕育了众多珍稀野生动物。
在长约6000千米的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处,海明威小说里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就屹立于此。从山上望下去,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一览无遗。这里因生活着众多的非洲象族群而闻名于世,而想在公园里能清楚地一睹雪山面貌,则是要看这里天气的心情而定了。
在远处云雾缭绕的乞力马扎罗雪山下,成群结伴的非洲象走在草地上,缓慢地经过一片金合欢树……这被视为非洲标志性的经典画面之一。7月,本刊首席摄影师陈远明带上大家一起走入这个画面里。
【生而自由的霸主——非洲象】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有一只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象,它叫ECHO(回声)。它不仅有着英国BBC 四个关于它和它带领的家族的系列专题:《Echo of the Elephants》《Echo of the Elephants:The Next Generation》《Echo of the Elephants: Africa’sForgotten Elephants》《Echo of the Elephants: The FinalChapter?》,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书《Echo of the Elephant》,还有纪录片《An Eye for An Elephant》以及无数有关它的摄影作品。它为人类研究非洲象留下了许多书籍和文献,这一切都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者Dr Cynthia Moss(辛西娅﹒莫斯)及安博塞利大象研究基金自1973年相识开始。
DrCynthia Moss(辛西娅· 莫斯) 和ECHO(回声)第一次见面时,它是位28岁的妈妈,是一个族群的首领,已经开始在培养自己孩子,传授祖辈留下的生活经验。非洲象是一个习惯大型群居生活的族群,而且是一个母系氏族组织。每一个家族都由一位有领导力、生存经验丰富、有权威的女家长来领导,引领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而特别的是,非洲公象是独居生活的,并不与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只是会偶尔来看看自己的子女、配偶或是母亲、兄弟姐妹的生活情况。
一般公象的体重可达5吨多,身高可达4米多,母象的体重和身高则稍轻或稍矮一些。但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体型让非洲象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老大”,但它们并不是横行霸道、欺负弱小的霸主,而是温和、情感丰富、家庭观念强的一个群体。它们不吃肉,只吃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草动物。看它们的体型就知道它们的食量巨大,每天它们都要不停地吃大量的树叶、嫩枝、根芽、灌木、草和水果,还会用自己的象牙拱下树干上有营养的树皮食用。
Dr Cynthia Moss(辛西娅·莫斯)和她的团队对ECHO(回声)及它的家族进行了将近40年的研究工作,几乎每天都跟随着它,直到它在2009年因衰老而去世,享年65岁。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ECHO(回声)家族和研究团队相互熟知,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们让我们知道了非洲象的性格、生存的策略、对族群的领导力和忠诚度,还体现了其他动物身上没有的特点,例如爱、思想和智慧,还有着与我们人类相似的社会关系。
当一头非洲小象出生时,迎接它的一定是其他家族成员的呵护和关心。它们会围着分娩的母象,直到小象出生。出生后的小象会在家族成员的帮助下,用它们的长鼻子辅助小象迅速学会站立,并在小象周围形成如堡垒一般的安全墙。因为这是个最危险的时刻,小象的生命会受到其他食肉动物的威胁。在接下来小象蹒跚学步的几天,家族成员也会随时贴身保护,不让小象掉队受到伤害,这和我们人类的家庭观念极其相似。它们还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会因为新生命降生而感到喜悦,会因为受到攻击而愤怒,也会和研究团队的成员温柔相处,还会为失去亲人而感到悲恸并意志消沉,也可以在困难出现时相互帮助,不离不弃。
在拍摄期间,ECHO(回声)家族还发生了小象被其他大象家族抢走的紧急事件,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抢地盘”的挑衅。首领ECHO(回声)带领着几只成年的母象把小象抢了回来,也夺回了自己的地盘。这种沟通能力、协调力、领导能力就是女首领ECHO(回声)特有的。在自己的女儿因为病痛无法照顾自己的儿子,甚至无法跟随家族成员在草原上觅食、转移活动时,母亲ECHO(回声)则担当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对自己的女儿也不离不弃,每天都会来探望直到女儿去世。这和我们人类世界的亲情不正是一样的吗?当家族中有成员去世时,整个家族会有类似“葬礼”的仪式,在将要去世的同伴身边,流露出悲伤的神情。它们的颞腺因为悲伤而分泌出像眼泪的液体,然后会用鼻子几乎是嗅遍同伴全身,像是在做最后的告别。就算是时间过了很久,当它们经过亲人去世之处时,也会静默几分钟。而且,它们还可以轻易辨认出亲人的尸体和骸骨,会用自己的长鼻子触摸、嗅闻骨头,仿佛感应到了来自逝者的信息或是在向逝者致意。
非洲象族群成员之间纽带如此紧密,和人类的社会关系极其相似。一头小象从降生到这片土地上后,在家族成员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直到成年后才离开族群独自生活或是重组新的家族。因为外型上的优势、族群的紧密团结、思维的缜密,它们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动物族群相比,天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而这些自由并没有让它们以王自居称霸一方,而是和这片土地和平共处,与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动物族群和谐共存。
7月,正是到非洲观看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好时候。在去到这个震撼现场之前,来到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坐上越野车进入观察区,一群群大象从金合欢树林里缓慢地走出,去到生长灌木的草原上觅食。ECHO(回声)带领它的家族将近半个世纪,现在已有39个亲属和后代组成的家族。看着眼前的象群,不禁在想:里头哪些才是ECHO(回声)的后代呢?
【爬山在坦桑看山在肯尼亚】
没来非洲之前,人们心中对非洲气候的印象应该是非常炎热。但并不是,这里有着雪山。如果是在每年的3~6月、10~12月这两个雨季来到肯尼亚,是需要穿外套,甚至是薄毛衣的。驾驶越野车驰骋在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内的大草原上,当天气晴朗时,往南面看,乞力马扎罗雪山顶部的云雾消散,覆盖着白雪的山顶清晰可见,这就是“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并不在肯尼亚境内,而是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由三座死火山组成,也是非洲最高的山脉。这里留下了许多登山探险者的足迹,也是很多爱好登山的游客挑战自我的地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难度等级不同的登山路线,登顶非洲最高点。
印度洋湿润的季风吹在乞力马扎罗山上,形成了湿润多雨的气候,从山脚到山顶组成了灌木丛、农田、森林、沼地、苔藓和地衣等不同的多种植被带,以及高山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攀登在乞力马扎罗山上,随着登上的高度的不同,则身处在不同的景观里。往山下看,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就像是乞力马扎罗山往远方延伸的另一番景象。而从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平缓的大草原朝乞力马扎罗山望去,覆盖着白雪的山顶在云中若隐若现,眼前仿若是一个冰雪世界,而脚下的平原却湖泊沼泽交错、植被茂盛、树木林立,养育了生活在这的非洲象、斑马、羚羊、河马、野牛等野生动物。
坐在越野车中,静候在金合欢树林中过夜的象群走出。不一会儿,领头的母象带着几只成年母象和小象们从树林中走出,朝后方的草原走去。成年母象们步伐缓慢,步态从容,小象们则显得比较活泼,它们走到长着灌木的草原上后分开觅食。更远处一阵烟尘滚滚,显然是另一个象群在行走中。它们走在留着祖祖辈辈印记的道路上,谨记妈妈教给自己的生存技能,学习当粮食不够或是面临危险时,要往哪儿去,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一代传一代。
在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角在自己临死前梦见自己的灵魂攀上了乞力马扎罗山的顶端。在乞力马扎罗山下生活的所有生灵,当它们的肉体消失在这片平原上时,它们的灵魂应该也是与这座雪山同在。这里头肯定有着一头名字叫ECHO(回声)的大象,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自己生命在这里繁衍,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吴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