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下载

海南日报客户端
读懂海南看我的!

海南周刊丨海大团队发现古老的苏州码子曾在海南民间广泛使用

海南日报 2020-11-09 09:09:00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陈蔚林 实习生王梦洋

横竖交叠,线条特殊,散布在表示更数和海域深浅的各个段落……2020年初,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教授李文化在一本有着百年历史的“更路簿”中发现,一种神秘而有规律的符号多次出现。

以此为线索,李文化团队用数月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在另外两类海南历史文献中发现了大量同类符号的使用痕迹。经该团队多方求证和比对,这种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早期民间使用的商用数码——苏州码子。此前还未曾有团队对苏州码子在海南民间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1_副本.jpg

《癸亥年更流部》封面。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百年“更路簿”中的神秘数码

苏州码子始于南宋时期,是从“算筹”分化出的一种进位制计数系统。

到了明代,这种数码被广泛应用,一开始主要用于苏杭一带的钱庄、药房等经商场合,尔后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数码是目前唯一还在使用的“算筹”系统,尽管在民间流行了数百年后已经被阿拉伯数字取代了地位。

与苏州码子一样,“更路簿”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海南渔民在过去数百年间,远航南海海域从事捕捞活动时,用于记载和分辨南海风向及洋流流向、航海路线、岛礁名称等航海知识的手抄工具书。

2020年初,李文化团队在研究海口市演丰镇老船长林诗仍收藏的一本“更路簿”时,发现其中有33处用一种神秘而有规律的符号来表示更数或海域深浅。这种符号在此前出版的“更路簿”研究专著、文献资料中从未出现过。

带着疑问,李文化请教了多位研究“更路簿”的前辈,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给这项研究增加难度的地方,还有林诗仍所藏“更路簿”以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更路为主,其中记载的很多地名都是陌生的,在其他“更路簿”中也很少出现。

于是,李文化决定拓展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寻找答案。根据符号出现的规律,他首先判断出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数字表述,但用“古代+数字”作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并不理想,很多古老的象形数字与此差异极大。之后,他又围绕“中国古代数字表达”这一主题,不断调整关键词进行搜索,最终发现这些符号与苏州码子的特征十分吻合。

李文化说,林诗仍所藏“更路簿”的封面写有“癸亥年更流部”字样,经过综合考证,可判断成书时间最晚应为1923年(癸亥年)。约100年前的海南岛就出现了苏州码子,那么这一数码是仅仅出现在这本“更路簿”上,还是在当时的海南民间已经被广泛使用?

李文化团队开始从浩如烟海的海南民间历史文献和遗存实物中查找苏州码子的踪迹。

2_副本.jpg

《癸亥年更流部》部分更路用“苏州码子”表示。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苏州码子在海南重见天日

根据前期工作经验,李文化团队以苏州码子的别名——“商码”“草码”等作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海南金石刻文中可能有苏州码子的使用痕迹。果然,他们在《海南碑碣匾铭额图志》丛书中,发现其收录的碑文中出现了大量苏州码子。

海南大学教授、文史研究专家周伟民曾在《海南金石概说》中表示:“一些碑文在数码表述方面有特殊性,而且里面也蕴含一定的文化价值。但这些数码系统到底叫什么、源于什么年代,此前还没有进行确切的考证。”其实,这些奇怪的符号就是古老的苏州码子。

由于《海南碑碣匾铭额图志》中的石碑影印稿部分不够清晰,李文化团队一边比对影印稿,一边在海南大学图书馆里查看馆藏碑文拓片类文献资料,还多次到原碑现场考证。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发现了10余块海南金石刻文里出现了苏州码子,多达290余处。

研究过程中,李文化团队核心成员陈虹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周伟民、唐玲玲的工作室中,收藏琼海市潭门镇老船长苏德柳抄写的3本记账簿当中,也出现了类似符号。

经核查确认,第一本小册子主要记录日常物品,有一处写着“伸南元茶法以每疋重48两为额”,其中“48两”就是用苏州码子表示;第二本小册子主要记录计算口诀及计算方法,共有10处使用苏州码子表示;第三本小册子主要记录算法歌诀及计算教程,内含“异乘同除,找换钱银”“问斤求两捷法”“加称之法”等内容。这本册子使用的苏州码子多达86处,大多用于记录金额、斤两以及计算数。

李文化特别提到,第三本小册子中,用苏州码子记录了一组计算实例——“以银72钱分别买米6.4斗到7.6斗”,意在教授两位数的除法口诀的运用方式,其计算结果非常精准。在当时的海南民间能有这样的计算能力,实在了不起。

3_副本.jpg

琼海市潭门镇老船长苏德柳抄写的记账簿中也出现了“苏州码子”。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4_副本.jpg

苏州码子和汉字对应表(1-10)。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助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

在第三本小册子中,苏德柳还记下了“答曰每斗照前花码艮若干”这行文字。

李文化认为,这说明,当时海南民间将苏州码子称为“花码”。这也符合苏州码子的流传和使用规律——在民间应用中,由于地区和行业的不同,苏州码子的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华南地区被称作“番码”,在四川地区被称作“川码字”;用于记账时被称作“账码字”,在服装行业被称作“衣码字”等等。

得知李文化团队在研究苏州码子在海南民间的使用历史,从小在临高县长大的徽学专家叶显恩主动向他透露,他幼年时常见临高商人使用苏州码子,直到今天,他依然能熟练书写与识别这种数码。叶显恩的补充为苏州码子曾在海南民间广泛使用提供了旁证。

周伟民认为,李文化团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明,苏州码子曾在海南民间广泛使用,从而证明海南与内陆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往十分密切。此外,该团队也了解到东南亚一带特别是泰国(暹罗)在同时期也曾出现大量苏州码子的应用案例,这些发现或可为推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并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据悉,除了及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现有成果,下一步,李文化团队还计划借助海南省图书馆协会、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省收藏家协会等专业机构的力量,通过“众包协作”方式广泛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

此外,李文化团队还将根据现有的线索,将研究触角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尽可能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与苏州码子相关的脉络。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果的累积,该团队还将申请专项经费,对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并从数字人文视角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为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标题:

海大团队发现古老的苏州码子曾在海南民间广泛使用

码住历史 数说海南

尾部自宣.jpg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张毅

责任编辑:傅婕 张琬茜